科学迎高考 同心续辉煌 ——2012届高三第二次分科会发言材料 一、下校视导反馈的问题 考情少研究 方向不明 学情少了解 问题不清 资料少处理 照本宣科 自主少思考 听之茫然 问题少展示 不知错点 课堂少互动 无处可问 二、第二轮复习要讲究科学性 1.特点:知识提升 分块 分专题(不面面俱到) 综合提升、交互式综合 层次提升、更深刻 2.资源:名师交流 把准信息 针对学情 优化资料 课堂高效 课后反馈 3.策略:精练重评 两个层次 一条主线 三、提高试卷讲评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策略之一:试卷讲评时要分析错因,突出重点,照顾一般。 学生试卷中出现错误最多的应是讲评的重点,当然有的题虽是少数人出错,但对其他同学有启发性的,也要重点讲评。 策略之二:试卷讲评要重视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解题渗透了不同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因此方法是着急,发展学生思维是核心。讲评试卷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使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讲评赛程中应充分体现数学自身的特点,淡化非重要的一般性演算,突出数学方法,寓方法于具体讲评中,依据题目类型的不同,恰如其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理教学过程的主体,要想方设法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把蕴藏于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挖掘出来。实践表明,先让学生先说出解题思路,经过教师指点,得到正确解题方法,还要发现有没有其他解法各种解法重在思路上的分析,对比其解法上的不同特点,从中揭示最简或最佳的解法。 策略之三:试卷讲评要多导精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联系地讲、创新地讲是我们教师的追求和目标。评析试卷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探求创新的解法,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策略之四:试卷讲评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反思,扩大讲评成果。 试卷讲评是针对全体同学的,而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试卷讲评后,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试卷的自我分析,借此让学生再次反思自己之所以做错某些题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错措施,以免类似错误一犯再犯。 四、省分科会有关高考信息 1.《说明》中文科试卷模式有变 2.命题趋势 平稳发展; 试卷风格不会大变; 特色依旧体现。 数学高考命题的五个特征不变 (1)命题重点不会变:强化主干知识,强调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坚持考有价值的数学,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2)命题思想不会变:淡化特殊技巧,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三个避免”:避免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避免呆板的试题;避免繁琐的计算。 (3)命题原则不会变:以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数学能力与素质,对知识的考查侧重于理解和应用。 (4)命题导向不会变:坚持数学应用。考查应用意识,应用题“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 (5)难点设置 文科 稳定难度起点(11年稍高了点) 理科 稳定难度起点 可适当加大难度 3.近五年考查主要内容所占分值统计表 年 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集合、逻辑用语 文7 理7 文8 理3 文9 理12 文5+5 理5+5 文10 理5 函数、不等式 文21 理21 文28 理29 文23 理31 文11+0 理10+3 文19 理22 数列 文18 理10 文8 理7 文9 理9 文9 理6 文13 理5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文17 理17 文17 理14 文13 理14 文12+5 理12+5 文12 理12 二项式排列组合 (计算原理) 文8 理13 文10 理2 文10 理10 理5 理5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文22 理22 文22 理22 文17 理22 文17 理17 文17 理17 平面向量 文11 理11 文7 理5 文14 理6 文5 理5 文5 理5 解析几何 文22 理17 文24 理30 文23 理20 文20 理15 文25 理23 导数及其 文7 理10 文9 理13 文15 理9 文7 理12 文9 理9 应用概率统计 文17 理17 文17 理19 文17 理17 文22 理17 文20 理22 复数 理5 理5 文5 文5 理5 算法与框图 文5 理5 文5 理5 推理证明 文12 理8 文5 理5 几何证明选讲 文 理5 文 理5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文5 理5 文5 理5 不等式选讲 文 理5 文 理5 优选法与实验设计初步 文5 理5 文5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