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市教发〔2013〕18 号岳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岳阳市中小学幼儿园校本研修培训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日期:2013-06-18 来源:岳阳市教科院 关注:1536


                                   岳市教发〔2013〕18


岳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岳阳市中小学幼儿园

校本研修培训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教文局、南湖风景区教育局、屈原管理区教体局,市直各教育单位(学校):

现将《岳阳市中小学幼儿园校本研修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岳阳市教育局

                                                     201357

 

 

 

 

 

 

 

 

岳阳市中小学幼儿园校本研修培训工作指导意见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丰富继续教育内涵,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岳办发〔20101号)等文件精神,现就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校本研修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学习型校园建设为起点,以教研(备课)组建设为立足点,以区域联动为支撑点,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以行动研究为重点,以专业发展为动力,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不断丰富校本培训的内涵,细化校本培训的目标,精选校本培训内容,拓宽校本培训的渠道,优化校本培训的方式,使校本培训成为传承素质教育思想的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抓手,促进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实际实效。以教育教学实践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体验为载体,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取得实际效果。

2.改革创新。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改变陈旧的教学观、课程观、学习观,创新教学模式,重构生态课程。

    3.三位一体。实行教、研、训合一,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导向,以培训为主线,教、研、训有机结合,整体推进。

    4.合作共享。个人研修与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有机结合,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与区域联动培训有机结合,校本培训与网络研修有机结合,本校本地名师“传帮带”与外地专家“引领扶”有机结合。

三、工作目标

5.建立完善体制机制。校本研修培训是继续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围绕校本培训建立市、县、校三级联动的管理体制,完善以校为本、区域联动的运行机制。

6.总结推广模式方式。进一步总结推广我市较为成熟的校本研修培训经验,形成相对稳定、普适性较强的校本研修培训模式与方式。

7.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加强校本研修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8.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研修培训,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实验、体验、实践、互动、交流、表现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使不同学校环境下的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四、工作重点及措施

   (一)精选研训内容

9.以师德建设为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0.以教学实践中方法技能运用为中心。校本研修培训在实际教学教研中实施。在“教学设计、课堂评析、学习指导、学业评价”等方面,运用观察记录、诊断改进、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方法技能。

    11.以实践知识为重点。促进教师掌握并更新班级管理、家庭教育、学生心理辅导和学科德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践知识;掌握并更新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评价、学习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践知识;掌握并更新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为主要内容的教科研实践知识。

    (二)优化研训方式

    12.完善校本研修培训的体系。校本研修培训以行动研究、课题研究、实践项目为主要形式,将集中培训和自主研修相结合、个人反思与小组研讨相结合,采用系列讲座、课例研究、课题带动、专题研讨、探究反思、读书沙龙、教学论坛、师徒带教等方式进行。

13.体现校本特色。校本培训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创造适合自身实际的校本培训方式。要集聚优化教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学校之间要加强校际合作、整合优质资源进行校际联合培训。

14.体现学段特色。高中的校本研修培训要以备课组活动为依托重点,初中的校本研修培训要以教研组活动为依托重点,小学的校本研修培训要以年级组活动为依托重点,幼儿园的校本研修培训要以活动主题为依托重点。

    (三)拓宽研训渠道

    15.以区域联动为支撑点。充分发挥片区教研活动、竞赛活动、培训活动的联动机制作用,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教育联校在校本研修培训方面的指导作用。

    16.建立校本研修培训网络平台。市教师继续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指导,依托市教育局网络平台,将各校园统筹管理,加强交流。

    (四)优化运行机制

    17.着力抓典型示范,为校本研修培训提供模式。充分挖掘各学校校本培训的特点,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校本培训成果经验进行总结,树立一批典型,提炼参考模式,为全市校本培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18.经常抓师德培训,为校本研修培训提供动力。倡导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把德育培训作为校本培训的首要内容,让校本研修培训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为校本培训提供动力支撑。

19.重点抓新课程培训,突破校本研修培训的难点。将新课程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落实在教师的思想和行动中,让新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变化,更好地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上,这是校本研修培训的重点与难点。针对新课程的理念,针对新修订教程标准与教材进行培训,增强校本研修培训的实效性与吸引力。

20.全力抓学习共同体建设,构筑校本研修培训的发展平台。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学区研训室建设,开展片区校教研活动、竞赛活动,加速教师的岗位成长,加速教师实践智慧、实践知识的获得与积累。教研组等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要为校本培训实施提供基本依托,为校本培训工作健康发展提供高效平台。

21.分层抓教师队伍建设,校准校本研修培训的达成目标。以校本培训为着力点,分层抓教师队伍建设,系统规划、分步推进“名师工程”、“骨干工程”、“青蓝工程”建设,明确校本培训达成或协助达成的目标。

22.切实抓远程研修,托宽校本研修培训的渠道。做好远程研修与校本教研的结合。学科教研组组织同科教师认真收看专家专题讲座,结合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做好远程研修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引导教师结合在远程研修中学习的知识,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做好远程研修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结合。利用远程研修平台,通过对网络的操作,增强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能力;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浏览、学习,通过举办青年教师优秀课件制作演示活动,丰富教师的内涵,增强教师的素养。

(五)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23.建立有利于指导校本研修培训开展的评价机制。做好校本培训规划的制定和校本培训方案的审定工作;做好培训学分审核与认定工作;做好校本培训评价与成果总结交流工作;做好校本培训资料立卷建档工作。

24.健全和完善“校本研修培训”制度。制定以反思为前提,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平等对话为特征的校本教研制度;制定把学校存在的问题转化为课题,以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校本科研制度;制定以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为特点的理论学习制度;制定民主多元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制定优质优酬的激励制度。

25.教师参加校本研修培训并取得规定学分是教师考核、职务评聘和骨干教师评选的必备条件之一。校本培训学分五年不超过120分,但每个学年都应有相应学分。

26.建立完善校本研修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加强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学校每学年都应进行校本培训工作的总结和自查。县(市)区要组织专门力量对校本研修培训工作进行中期和终期评估,做好校本研修培训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的考核与评估工作。

27.适时启动市级校本研修培训示范校的创建评估工作,发挥示范校的示范引领作用。示范校工作突出者,给予适当的奖励。

五、组织保障

28.校本研修培训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对县(市)区的指导、检查、交流和评估工作。市教师继续教育专家指导委员统筹全市校本培训宏观管理,为实施和推进校本培训提供政策支持。

29.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加强校本研修培训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和激励机制,强化制度管理,将校本培训评估结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为校本培训提供足额的经费保障。

30.各县(市)区教育局师训、教研等部门应加强校本研修培训的研究、指导和服务,积极开发以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性培训课程,为校本培训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服务,组织协作开展区域内校本培训,定期对本区县的校本培训进行诊断、指导。

31.学校要落实校本研修培训的具体负责部门和责任人,建立教师培训专人负责制度。要整合资源,发挥各部门的整体优势,综合组织实施校本研修培训。要健全考核管理机制,对全校教师分层分类分岗制订校本研修培训考核要求,考核情况应纳入教师本人业务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