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政治考纲解读及后段复习策略
日期: 来源:教科院系统 关注:1440

2012年高考政治考纲解读及后段复习策略

(发言纲要)

 

作者:赵友昆

    一.考纲的变化与启示  

    解读《高考考纲》变化,明确高考考点分布范围,对我们应对今年的高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高考政治考纲共24个纲,81个目,252个考点,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生活四大模块以及上年度4月至本年度3月的国内外重大时政与我国党和政府现阶段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政策共五大部分。其中经济生活83个,生活与哲学78个,政治生活51个,文化生活42个考点,对应在高考试题中的分值为经济32分(4道客观选择题,其中1道计算题;1道有2问的主观题),哲学30分(4道客观选择题,1道主观题),政治22分(3道客观选择题,1道主观题),文化16分(可能有1道客观选择题,1道主观题)。  

    对照去年的考纲,今年考纲的内容在总体上保持了连续性与基本稳定性,经本人逐一比对,发现仅在政治和文化生活模块处略有变动,体现在:  

    1.考纲中公民的政治生活部分改动两处,分别是原来表述为“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现改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改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考纲中文化生活部分改动相对较大,表现在第二部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将原来的表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调整为“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改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在“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处新增了“表现”一个考点,即“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在第四部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里的“走进文化生活”处,将原来的“文化市场与传媒的商业化的影响”改为“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改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体系和主要内容”改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这一情况的出现不应理解为偶然现象而被我们所忽略,我认为在后段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将哲学与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运用,教会学生运用哲学的思辨来分析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并进行相应的训练。  

    二.高频考点与核心知识  

    能对高考的内容做精准预测,恐怕除了神仙谁也不敢拍胸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高考面前无能为力,相反我们只要重视研究考纲、教材和高考答案,重视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的考点,从考纲200多个考点中筛选出高频考点与核心知识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所谓高频考点,本人理解就是近三年来连续出现的一些易考点,常考点,我想他们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与时代的要求,也是政治学科强调学以致用的特点体现,更是高考出题者强调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要求。我发现高频考点的出现并不回避时政热点,相反它往往与时代的热点呈正相关,因此我们要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独特的视角,去分析揣摩并把握它们以及与之在考纲中相对应的核心知识,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重点复习,少作无用功,减少复习量,这对提高学生特别是艺体生后段的复习效率,至关重要。  

     例如:在高通胀形势下政府重民生、扩内需、保增长,对应在经济生活的考纲中就有影响价格和消费的因素、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的概念、原因、措施;我国现行的所有制结构与分配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稳定物价,清理、打击不法行为所涉及的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它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方面的方式、意义;我国在新形势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应对贸易摩擦等考点应予以重视。  

    筛选高频考点与核心知识的工作,我们教研组正在集中集体的智慧做这件事情。  

    三.后段复习策略  

    近年来政治高考试题都是能力立意明显,不避热点,公平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力度,不避重点,基本内容与主干知识相对稳定,公平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综合能力,突出学科人文精神和探究性。后段的复习,我认为应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做好四件事:一是重视夯实基础,二是重视研究高频考点与核心知识,三是重视应试指导,四是重视课堂教学  

一是重视夯实基础。  

高考易、中、难试题的比例一般为2:6:23:5:2,这就是说高考试题的中低档题占80%,即卷面100分中有80分为中低档试题,高考750分中约有600分的中低档题,而我省历年的一本调档线都控制在600分左右。现实说明,赢得中低档题,就是赢得高考,因此复习与考试过程中夯实基础,重视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弄清易混点;重视考点梳理与知识体系的建构,落实知识的重点与难点,避免误学、漏学;以不变应万变仍是一条铁律。复习中帮助学生抓住理解概念的三部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使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经济生活》较多考查的基本概念和重点有:效率与公平、市场与计划、纸币、价值与价格、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劳动就业、财政的作用、宏观调控中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科学发展观等主干知识。  

《政治生活》考查了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培养公民意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地位、作用、执政方式、我国的政党制度、外交政策等。  

《文化生活》考查了文化的社会功能与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中华文化的表现、特点及作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产业与文化强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等等。  

《生活与哲学》考查了唯物论的物质与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作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与辩证否定观;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群众观;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与上升性等考点。  

二是重视研究高频考点与核心知识。  

揣摩考点适应题型,让学生清楚了解考试方向!重视考纲后面的经典题(高考选择题目前只有四选二和单选两种,内容主要有计算题、漫画图表题、因果题、理解题、名言警句等题型),复习中重点抓住这几种类型的题型训练,并进行变式练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很有必要。

下面我们来分析5年考点分步情况或许从中可以受到一些启发,给我们后段提供一点复习思路:

5年共考155个考点,总覆盖率为61.5%,基础知识仍是命题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仍要学生全面准确掌握教材,扫除盲点。

5年重复考点33个,其中重考3次以上的有9个,为企业经营与发展、外汇与汇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国家职能、政府原则、外交目标及宗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矛盾的特殊性、联系的客观性。

③从考点分析中我们也发现,即使是重考点,其考察知识的角度也不同。因此复习中让学生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图,掌握知识内在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很是必要。

三是重视应试指导。  

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高考的试题与答案,重视解法+学法+考法的三法指导,模拟历年考试题型,不断砥砺学生的应考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与效度,

近几年的政治高考往往迎着社会热点上,以现实问题为载体,通过新情景、新材料、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分析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对热点问题予以高度关注。我们筛选和编辑时政的标准是体现国家意志,社会关注度高,与教材知识结合密切,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新价值观和社会公认的观点,而不是纯时政的新提法、新理论。通过认真筛选和编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有效训练;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的编制贴近生活、贴近教材,部分试题的设问切入角度小,甚至直接用教材中的单元、课题或框题目录来命题,也有用考纲中的标题来命题。学生可能一下子适应不过来,(例如有一次我在教学中,一改传统的设问套路,不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提,而是从教材的目录设问: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结果学生全都木然的望着我,不知从何下手;还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提问经济生活知识,也不用传统提法,而是采用考纲中的目录“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回答有关问题,结果同样是全班顿时哑然)。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学上的“有意注意”的训练与强化;高考试题的答案构成为主干知识、政治术语和时政语言。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重组能力;针对高考阅卷具有给分有理、扣分有据、采点给分;答案源于教材和试题的特点,重视对学生的解题技巧的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记忆方法和应试技巧、应试心理的指导。  

四是重视课堂教学  

目前,我校一线教师的老中青年结构为金字塔形。针对青年教师多,现实要求其缩短专业成长期限,社会要求我们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我认为虽说教无定法,但改革课堂教学,尝试高效课堂建模、推广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另外,在复习中引导学生关注、辨别复杂的社会现象,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的热情,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更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时代使命。   

附:高频考点与核心知识(即今年的复习重点,仅供参考)  

5年来重复出现的考点: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外汇和汇率、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破产、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识的内容与形式、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真理与谬误、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联系的客观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核心知识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对生产和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的作用、税收的基本特征、种类与作用、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与真实性、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公民要负责任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我国政府权威的体现、来源和树立、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大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共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执政理念、不断完善中共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时代的主题。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发展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措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体系和主要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意识的起源、意识能动作用的特点及表现、实践的特点、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联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方法、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辩证否定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和群众路线、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价值的实现形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