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研究,强化备课,优化课堂 确保高三复习高效益 从当前不少高三复习课中反应出: 一是考情少研究,方向不明 二是学情少了解,问题不情 三是资料少处理,照本宣科 四是自主少思考,听之茫然 五是问题少展示,不知错哪 六是师生少互动,想问没法 高耗低效的课堂,摧残学生身心的课堂为数不少,要提高高三课堂效益,关键在于管理,怎么管,管什么?我认为下面四个方面应以重视。 一、熟知考情——学习考纲,钻研考题,研读题析 组织教师学习考纲,钻研高考真题,研读每年考试中心提供的考生答题情况分析是高三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学习研读让每一位教师真正了解高考,高考考什么?高考怎样考?考后有哪些经验教训。近五年湖南省语、数、外高考卷,近二年全国文理综合各类卷及相应的试题分析高三学科教师必须人手一份,要求教师要对照考纲研考题,依据题析记教训,比照学情找差距。并要写出详细的分析报告。 二、了解学情——优化测试,作业登记,行间巡视 高三测试在复习阶段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大家都比较重视,特别是试卷讲评上想了不少办法,但在试卷选用和命制这一最重要的环节上不少学校把关不严,导致测试卷质量不高,没有发挥它应有的功能。高三测试的目的主要是检测过来一段时间的复习效果,要检测哪些知识(相关教材过关)、技能、方法的掌握情况,应该是非常明确的,但在我们在视导中发现,能自主命题的不多,有的测试卷是从网络上下载的,不少学校是从外地所谓名校订的套题,难度大与本校进度和学情不符,这种针对性不强的测试徒劳无益,必须坚决制止。测试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情并从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学校应高度重视,严格把关。就命题:每次考试命题,要有规范要求(命题模板或双向细目表),先由备课组长给出命题范围(知识点)、题型结构、难度要求等等,再组织命题;就阅卷:要统计各题得分情况,更重要的是要统计所考查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对出错率高的地方要分析原因,给出对策。每天的作业必须抽查一部分,对学生共性问题和典型错例要作好登记,课堂上,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必须走下讲台到行间巡视,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出现问题的地方,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效。 三、强化备课——规范要求,精心准备,集思广益 备课是我们讲得最多,事实上落实得最不好的,不少高三教师,基本上用资料代教材,在资料上做题代教案;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大多数也是走过场。分析原因,首先是不少教师被资料所奴役,一味按资料照本宣科,认为只有资料上的题目讲完了,就完成了任务,要说的要做的资料上都有,再怎么着也是多此一举。换一句说,按资料照本宣科也是最轻松的,其次是作为管理者对备课的内容要求不明确,导致不少高三教师的备课是“当搬运工”——为了应付检查从资料上“搬运”部分内容到备课本。对高三的备课要有别于新课的要求,它应不在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它应更多体现在对考情和学情的分析以及训练内容的分析、选择和处理。 高三备课要有下面几个要素:1、教学目标,本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涉及的问题在教材、课改和高考中的地位?2、教学难度,学生对这些问题了解多少?会与不会的比例是多少?学生课前练习本抽查了多少本?典型的错例主要有哪些?出错的原因是什么?需采取什么措施?3教学策略,是否要学生重温教材?对资料作怎样的处理?要从资料上选择、删除或改造哪些题?另外是否补充题?是否重做演示实验?是否用多媒体?4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哪些问题需要分组讨论,哪些典型的错误案例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讨论?需总结归纳的方法和规律有哪些?是否要将知识结构进行疏通?等等,至于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不能流于形式,要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要认真实行从个人到集体,再从集体到个人的备课办法,要有周密的计划,每周一人主备,通过网络讨论,形成初稿,各人依据学情适当修改。轮流主备,做到先周备课。对备课的评价应重点考查教学准备情况,如教学要求是否明确;学情是否充分了解;教学资源是否优化;教学手段准备是否充分;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清楚,反馈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等等。 四、优化课堂——落实自主,展示问题,相互交流 优化课堂,关键在于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明了课堂教学改革难以深入开展的原因是什么,课堂要高效非改革不可,有人高三很特别,不能改革,改革并非要有什么样固定的模式,关键是要按课程要求落实三维目标和“自主、合作、探究”六字方针。 1. 课堂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分析我市高、初中课程改革的典型如平江县七中、许市中学的成功经验,虽说改革的方式和方法及课堂的结构和模式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其取得的教育教学实效是不用置疑的,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超乎寻常的成绩,我认为是因为他们的的改革较好地清除了传统教学中的二大弊端:一是传统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大多是作秀走过场。老师提出的问题,设置的情境,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往往很短(一般是一分钟左右,多的也不超过5分钟),只要少数优生思考有了点眉目,就请优生举手发言或上台展示,或教师进行讲解。而此时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思考到位,没有困惑和问题,优生的展示和教师进行讲解对他们犹如对牛弹琴,教学效果自然低下。按新课改“自主、合作、交流”的要求,自主居首位,而在课改学校,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不但思考了,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自主成果;二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同伴的帮助和教师的指导。学生听了新课、看了书、做了实验和习题后,有很多困惑和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而在传统教学中没有这样的时间和空间,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学生积累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导致不少学生越学越难,厌学就成为必然结果。新课改强化合作学习,课改学校采取小组学习和集体展示讨论这一环节,就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新课改不仅是理念上和课程目标上作了要求,更为重要的教材的编制和高考命题都是与之相适应,按传统教学方式一定程度是无法用好教材,也难以应对高考的。 2. 优化教师是实施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来,我市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加强,但能象平江县七中、市十五中那样持之以恒并不断深入的学校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领导认识不高、决心不大,教师队伍不齐整,教学管理和评价不能跟进,班额偏大及教学设施落后等原因所至。这里我主要分析一下师资的问题,因为平时教师主宰的课堂,按照事先的设计,不会出现任何差错,而课堂一旦放开,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不少教师因准备不充分或因知识水平和课堂的组织及调控能力的不足将难以应对,有的教师甚至会出错、出洋相。其次是无法舍弃市场资料的问题。搞课改,反映最大的完不成教学任务,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事实上不是完不成教材上的知识构建,而是完不成资料上的习题讲解,新课程要求采取““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懂得知识形成、产生、发展的过程,即懂得知识的来龙去脉,而教师在这方面花的时间并不多,往往是很快得出公式规律,把大量时间用在解题上。资料之所以难以舍弃,一是不想下功夫自编自选,二是用别人的资料可以照本宣科,不用动脑筋,三是订购资料有较为丰厚的经济收益(且这个收益链条很长,导致多头不愿放弃)。 3. 优化课堂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堂高效的复习课,目的是查漏补缺,一定要以问题为中心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在充分研究高考和学情的基础上精选好训练题;二是在学生充分思考,大多学生有困惑基础上,找准学生的共性问题和困惑;三是通过展示错误案例、小组讨论、引导评议让学生明确错在哪里?错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着才行。四是在总结规律和方法基础上,用类似问题进行训练、巩固提升复习效果。 岳阳市教科院 唐立中